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治理民主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基于对政治发展动力模型的分析
治理民主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基于对政治发展动力模型的分析

作者:罗大蒙 张芸

罗大蒙 张芸##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 黄卫平 汪永成

所属图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第14辑)

图书作者: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 黄卫平 汪永成

出版时间:2016年03月

报告字数:16461字 报告页数:20页
摘要: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进程会受到制度形态及其实施状况的影响,具有现代化的制度形态又拥有保证制度运转的现代化治理机制的国家通常能够形成“向心型政治发展动力”,进而促进制度的巩固和国家良性发展。反之,二者的离散则会导致制度的溃败和国家的衰退。我国具有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形态,但缺乏保证其顺利运转的民主治理机制,致使我国深陷治理的重重困境和政治发展的危机之中。治理民主化构成了决定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能否运转和巩固及国家善治能否达成的关键因素。当下中国所推行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运转和巩固为目标导向,以民主原则为价值指引,对国家治理机制进行改造和重塑,这样才能使中国摆脱治理危机,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国家。
文章目录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政治发展的动力模型:对制度形态与国家治理二者关系的解释
  •         (一)超低水平契合—徘徊型政治发展:非民主政治形态与专制统治
  •         (二)低水平契合—过渡型政治发展:低度民主与威权主义治理
  •         (三)离散—溃败型政治发展:新兴民主形态与低度现代化治理体系
  •         (四)高水平契合—向心型政治发展:发达民主制度与现代化治理体系
  • 三 治理民主的缺失: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表现及挑战
  •         (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治理民主缺失的表现
  •         (二)治理民主的缺失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带来的挑战
  • 四 治理民主的建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         (一)治理理念层面:由管控型思维向民主思维转变
  •         (二)制度建构层面:由注重实体向注重程序转变
  •         (三)治理结构层面:由等级化结构向合作网络治理转变
  •         (四)权力运行层面:由“一把手集权”和“家长制管理”向“放权、控权、还权”转变
  •         (五)制度保障层面:由人治向法治转变
  •         (六)能力建设层面:由注重发展能力向注重制度创新与制度执行能力转变
  • 五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