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留守儿童的内心情感
留守儿童的内心情感

作者:叶敬忠 潘璐

叶敬忠 潘璐##叶敬忠 潘璐

所属图书:别样童年

图书作者:叶敬忠 潘璐

出版时间:2008年06月

报告字数:40455字 报告页数:41页
摘要:在儿童初级社会化的过程中,情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童年时期是儿童心理情感和社会化基础形成的关键期,儿童不断地从身边的照顾者中获得最重要的生理和心理支持。正常的儿童会通过与成人的适度依恋关系和情感交流,形成对社会的基本安全感和信任感。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需要和渴望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在这个时期与父母没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很多孩子会变得情感淡漠、自我封闭、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但是,正常的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在留守儿童的家庭中,儿童的父母一方或双方每年在外的时间在半年以上,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尤其是对于那些从幼年开始父母就长年在外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更是屈指可数。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在父母外出之后,这种家庭结构上的不完整、亲子沟通的不连续都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和内心情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章目录
  • 一 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情感维系
  •         (一)回家团聚和进城探望
  •         (二)日常联系
  •         (三)礼物的流动——物质与情感的双重联系
  •         (四)生日问候——对儿童成长阶段的关注
  • 二 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的情感交流与沟通
  •         (一)日常电话联系中的交流内容
  •         (二)父母和留守儿童烦恼、心事的彼此了解
  • 三 留守儿童对外出父母的情感表达
  •         (一)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想念与担心
  •         (二)留守儿童到城市生活的愿望
  • 四 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感情变化
  • 五 父母外出后留守儿童的性格和心理变化
  •         (一)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自闭性较强,对沟通淡漠
  •         (二)只有不到四成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后自己变得勇敢和独立
  •         (三)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表现出更强烈的孤独感
  •         (四)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的较多
  •         (五)生活兴趣的降低和心理压力的增加
  • 六 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的评价与内心感受
  •         (一)儿童对外出父母的希望——在情感性需求与现实性需求之间徘徊
  •         (二)大部分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务工表示理解
  •         (三)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后自身变化的评价
  • 七 小结
  •         1.外出父母普遍回家频率低、在家停留时间短,日常电话联系是儿童与父母情感维系的主要途径,父母给儿童赠送礼物、生日时问候祝福则是双方情感联系的有效补充
  •         2.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儿童有联系无沟通,儿童和父母情感上的交流沟通极为匮乏
  •         3.深深的思念和牵挂是留守儿童对外出父母最主要的内心情感,但由于缺少向父母表达的机会,儿童丰富的内心情感正在渐渐成为他们的心理压力
  •         4.现实生活中各种因素的限制,使得留守儿童虽然思念父母却并未表现出跟随父母去城市生活的强烈愿望
  •         5.父母是留守儿童生活中最重要的人,但随着父母外出后亲子沟通的减少,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渐生疏离感,父母的重要性在外出之后有所下降
  •         6.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和心理产生了较大影响
  •         7.留守儿童对于父母外出还是返乡的选择处于情感需求和现实需求的两难境地;对于父母的外出,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理解和接受
  •         8.大多数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关爱的缺失是他们与非留守儿童的唯一差别,父母外出务工的经济效应难以弥补留守儿童内心情感所受到的负面影响
所属图书目录
MORE+ 推荐图书
MORE+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