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主要缘于二元体制的儿童留守——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心理的双重冲突
主要缘于二元体制的儿童留守——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心理的双重冲突
报告字数:33467字
报告页数:30页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中不断增长的流动儿童问题,特别是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引起了政府、新闻媒体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很多关于农民工子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里的农村流动儿童少年到底有多少?他们在城市获取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什么?作为吸收农村流动儿童入学主要渠道之一的打工子弟学校的情况怎样?他们怎样生存和发展?毫无疑问,这些关注和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农村流动儿童的基本情况非常有帮助,为解决农村流动儿童在城市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起到了积极的政策干预作用。然而,这些研究和干预主要关注了那些跟随农村流动父母到城市的孩子,而另一个庞大的农村打工者子女群体,即那些被外出打工的父母遗留在家里的孩子——农村留守儿童——却被忽视。这些孩子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或者父母双方都在城市打工,或者父亲或者母亲单方在外面打工。这些孩子或者与他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住在一起,或者与亲戚、朋友、邻居生活在一起,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自己独立生活。虽然目前没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数量的统计数字,但是,根据我们在北京的抽样调查推断,从局部或者某些地区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群体规模远远超过跟随父母居住在城市的流动儿童的数量。2000年夏天,我们在北京朝阳、丰台、石景山三个区对619个流动农民家庭的问卷调查发现,这些流动农民家庭的903名学龄儿童中,只有35%的孩子跟随父母在北京读书,65%的学龄儿童被他们的父母留在了家乡。2003年2月我们在5个省的个案访谈中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这些农村的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身体和身心健康等方面都有突出的影响。本项研究旨在对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少年的上述影响作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留守
文章目录
- 一 留守儿童的人口特征
- (一)非直接访谈的农村留守儿童
- (二)直接访谈的农村留守儿童
- 二 留守的痛苦选择
- (一)留守的决定因素
- (二)义务教育的城乡分割
- (三)留守儿童对“打工”与“留守”的评价
- 三 留守儿童生活的特殊形态
- (一)留守儿童的监护者
- (二)留守儿童的逆向监护
- (三)留守儿童的“动态留守”
- 四 留守的困难和代价
- (一)日常生活质量下降
- (二)学业隐忧颇多
- (三)留守对于儿童性格的影响
- (四)留守影响儿童安全
- 五 我们的政策建议
- (一)加强对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过程的监督
- (二)政府加大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
- (三)打破户籍制度的束缚,给予流动农民市民待遇,保护流动农民的权益
- (四)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