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所有制改革的争论与理论创新
所有制改革的争论与理论创新

作者:邹东涛 欧阳日辉

所属图书:中国所有制改革30年(1978~20...

图书作者:邹东涛 欧阳日辉

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报告字数:79093字 报告页数:84页
摘要:所有制问题,计划与市场问题,是长期困扰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两个主要问题,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和经济学理论研究都绕不开这两个问题。从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上说,这两个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性质——姓“社”还是姓“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针对这两个问题,基本沿着两条线索进行:所有制改革塑造微观经济基础,经济运行机制改革形成宏观调控体系。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改革共识: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首先取决于所有制改革的成功。1978年,经过“真理标准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二大召开之后,“三个有利于”原则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平息了姓“资”姓“社”的争论。1997年“5·29”讲话和中共十五大冲破了“所有制崇拜”,“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消除了姓“公”姓“私”的思想疑惑。在改革开放初期,围绕着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展开了争论,随后企业改革派和价格改革派就改革的方向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国有企业改革领域则出现了所有权缺位论与经营权缺位论的争论、股份制与承包制的争论、产权制度改革与加强管理的争论、所有制手段论与所有制目的论的争论等。2002年以后,逐步彻底解决姓“公”姓“私”的争论,深入探讨了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私有财产保护问题和民营企业的“原罪”问题,坚定了改革开放的信心,“两个毫不动摇”和“两个平等”使所有制理论与时俱进。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破冰: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
  •         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战略转移
  •         三 “摸着石头过河”:从“包产到户”到鼓励私营经济“入宪”
  • 第二节 定调:摆脱姓“社”姓“资”的争论
  •         一 姓“社”姓“资”大争论
  •         二 邓小平南方谈话:发展才是硬道理
  •         三 告别乌托邦:改革冲过所有制的险滩
  • 第三节 解惑:冲破姓“公”姓“私”的藩篱
  •         一 姓“公”姓“私”纠葛
  •         二 中共十五大:“又一次思想解放”
  •         三 国企“脱胎换骨”与所有制结构主体多元化
  • 第四节 攻坚:所有制理论不断创新
  •         一 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         二 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跨越
  •         三 郎顾之争与民企“原罪”
  •         四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