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传统平原农业区的界定及其工业化的现实意义
传统平原农业区的界定及其工业化的现实意义
报告字数:25450字
报告页数:37页
摘要:本文明确了传统平原农业区的概念,并通过GIS技术将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5个省的260个行政县、市界定在该区域的空间范围中。经过数据分析,本文认为传统平原农业区是地处内陆、缺乏可供开采加工的自然资源、农业经济比重过高但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人口众多但思想相对比较封闭、小农意识仍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平原地区。通过分析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指出只有通过工业化,才能够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而传统平原农业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既是我国工业化整体推进的重点地区,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地区。所以,能否顺利启动传统平原农业区的工业化进程,对于当地政府带领群众摆脱贫困以及我国目前工业化的整体进程的推进和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制度变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传统平原农业区的界定
- 一 平原农业区与欠发达平原农业区
- 二 黄淮海平原地区
- 三 传统平原农业区
- 第二节 传统平原农业区的主要经济特征
- 一 地处内陆、缺乏区位与资源优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 二 面积广大、人口众多,但农业人口比例过高
- 三 农业经济比重过高、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 第三节 传统平原农业区工业化的现实意义
- 一 工业化的界定
- 二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 三 传统平原农业区工业化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