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语言实施的性别围困——权力话语下的“第三性”
语言实施的性别围困——权力话语下的“第三性”
报告字数:6052字
报告页数:7页
摘要:谁在说话并不重要,因为语言表达的就是我们的现实生活。语言不但是我们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我们存在的根本,语言就是世界,语言就是现实,我们生活在语言编织的世界中,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语言是存在的寓所,人栖居于语言这寓所中。”所以“第三性”这样的词语的出现不过是社会大众合谋的结果和反映。一种原本或许还处于社会无意识的行为因这一词语的创造而上升为社会意识,并因其存在而日益广泛,进而获得了一种类似于“合法化”的地位。在这一话语的流传过程中,这种合法化日益得到验证和广泛的接受,逐渐“常规化”,成为一种没有成文的“法则”(而非偏见,因为偏见往往不是大众所愿意承认的,而且法则反映了权力的掌控)。此外,“第三性”在反映了女博士受排挤的事实外,还间接地揭示了社会生活中业已出现的某种“女性威胁论”,说明女性在某些专业领域给男性形成了挑战和压力,她们颠覆了传统男女的角色模式。作为一种遏制、对抗的反应,大众转而通过话语施展权力,因为语言具有行为功能。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语言暴力来使得权力得以运作,就“第三性”而言,就是人为地将女博士打入异己分子的行列,使之孤立,丧失归属感。与谩骂文化不同,这是一种隐性的语言暴力行为。这或许也是现代女性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要付出的代价,因为现实是残酷的。现实的这种残酷性还体现在这一点上:“权力是生产性的,所谓生产性,是指权力同时生产和传播着真理,这种生产和传播反过来又生产和强化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