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台湾地区志愿服务立法经验及其启示
台湾地区志愿服务立法经验及其启示

作者:杨志伟 YangZhiwei

杨志伟 YangZhiwei##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 王名

所属图书:中国非营利评论(第十六卷)

图书作者: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 王名

出版时间:2015年07月

报告字数:20924字 报告页数:24页
摘要:作为社会福利政策的志愿服务立法,受台湾地区本土社会福利思想以及志愿服务传统的影响,在立法规格、配套政策、机制体制以及实务推动等方面颇具特色。本文以台湾地区“志愿服务法”法律文本为依托,通过剖析其法律架构与立法逻辑,提炼与解构台湾地区在推动志愿服务立法上的经验与特色,以及分析其立法过程中的局限性与现实争议议题,为推动中国大陆志愿服务立法提出政策性建议。
文章目录
  • 一 台湾地区志愿服务立法的缘起与发展背景
  •         (一)台湾地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历程
  •         (二)台湾地区推动志愿服务立法的社会背景
  •         (三)台湾地区志愿服务立法的基础与沿革
  •         (四)台湾地区“志愿服务法”的实施与立法完善
  • 二 台湾地区志愿服务立法的法律架构
  •         (一)志愿服务立法的价值与基本原则
  •         (二)志愿服务法律关系主体的界定
  •         (三)立法的适用范围
  •         (四)主体的权责与政府监督
  •         (五)志愿服务组织的权责
  •         (六)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
  •         (七)促进志愿服务的措施
  • 三 台湾地区促进志愿服务发展的立法经验
  •         (一)把志愿服务视为社会重要人力资源
  •         (二)合理界定志愿服务的服务领域
  •         (三)建立了志愿者教育训练制度
  •         (四)规范志愿者的权利义务关系
  •         (五)设计激励体制有效保护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
  •         (六)规定促进志愿服务发展的诸多配套措施
  • 四 台湾地区志愿服务立法的局限性与争议
  •         (一)对志愿服务范围解释狭窄,扭曲志愿服务精神
  •         (二)志愿服务主管机关与运用单位职责不明确
  •         (三)激励参与志愿服务方法不当与不足
  •         (四)志愿服务教育训练中的实务运作困境
  •         (五)“志愿服务法”缺乏硬性执行约束
  • 五 对大陆志愿服务立法的几点启示
  •         (一)立法精神要体现志愿服务参与者的主体性
  •         (二)合理界定志愿服组织体系的权责关系
  •         (三)推广教育训练制度,提升志愿服务品质
  •         (四)设计保障激励机制,鼓励和促进志愿者持续参与
  •         (五)注重配套政策在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上的调控作用
  •         (六)加强志愿服务精神的宣导与释义,促进志愿理念传播
  •         (七)区别志愿工作者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关系
  •         (八)重视对志愿服务的经营管理,提高志愿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