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从城市生活适应状况看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
从城市生活适应状况看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
报告字数:11972字
报告页数:15页
摘要:本研究运用社会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的生活和适应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城市生活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无论在社会—生活适应、学校适应还是心理适应层面,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均表现出一些积极的特点,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研究认为,大力宣导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和谐社会观念,加强和提高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社交技能,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准,改善其家庭生活条件,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实行同城待遇政策,建立适应人口流动的接纳性教育体制是促进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更好地融入城市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文章目录
- 社会—生活适应
- 1.多数农民工子女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文化程度均不高
- 2.超过两成的农民工子女不喜欢父母从事的工作,7.8%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讨厌自己的父母
- 3.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具有“移民”倾向,有近1/3的农民工子女在北京生活了五年以上,而且有六成多表示“如果条件允许,愿意一直生活在北京”
- 4.农民工子女大多居住在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居住条件和社区环境均较差,超过三成不喜欢现有的居住条件,超过四成不喜欢自己居住的社区
- 5.绝大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闲暇时间最常见的娱乐方式是看电视,有的去游戏厅或网吧,有的四处闲逛
- 6.半数农民工子女与父母能够较好沟通,但也有24.1%的孩子与父母沟通存在较多困难,45.5%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示即使节假日或过生日时“父母也不能经常带我出去玩”,14.3%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示“父母经常打我、骂我”
- 学校生活适应
- 1.多数农民工子女喜欢学习,但大多以报答父母作为第一学习动机
- 2.多数农民工子女在校行为表现良好,但学习活动以被动接受居多,主动参与不够
- 3.农民工子女在学校的内化行为问题较多,五成多的孩子曾经被同学欺负,近七成的孩子曾感到害怕、紧张、担心
- 4.农民工子女的学校不适应感高于城市少年儿童,超过两成的农民工子女想转学
- 5.多数农民工子女与老师关系良好,但与城市少年儿童相比,他们与老师交往的冲突性较高,亲密性和满意度较低
- 6.多数农民工子女乐于交往,具有一定的交往技能,但与城市少年儿童相比,农民工子女的同伴接纳感较低,孤独感更高
- 7.城乡儿童交往较少,缺乏交往技巧及成年人的不鼓励态度是重要原因
- 8.公办学校更能够促进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参与,减少他们的学校不适应感
- 心理适应
- 1.多数农民工子女对身份认同存在矛盾,近九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认为自己不是北京人,一成以上表示自己既不是北京人,也不是老家那里的人
- 2.部分农民工子女感到受歧视和不被城市接纳
- 3.多数农民工子女觉得生活幸福,对未来充满信心并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人。但和城市少年儿童相比,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和自尊相对低些
- 远景与建议
- 1.大力宣导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和谐社会观念
- 2.加强和提高农民工子女的社交技能
- 3.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准,改善其家庭生活条件
- 4.对农民工子女入学实行同城待遇政策
- 5.建立适应人口流动的接纳性教育体制
- 备注:调研背景资讯
- 1.研究内容
- 2.研究对象和方法
- 3.研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