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近代:传教士、民国政府和知识分子的探索(1840~1949年)
近代:传教士、民国政府和知识分子的探索(1840~1949年)

作者:潘屹

所属图书:中国农村福利

图书作者:潘屹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报告字数:17712字 报告页数:23页
摘要:本章将主要讨论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1840~1949年)中国农村的福利情况。在这个时期,西方国家开始实施带有现代福利制度特征的政策,例如大量不同的社会保险计划出现并发展,一系列法规设立。与此同时,中国正在经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复杂转变。这个时期在中国的福利史上非常重要,因为此间在以传统价值观念为中心的福利思想体系下,逐渐出现了一些具有现代福利构想的措施和机构。在西方,福利制度和福利体系通过政府立法来构建。当中国的封建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替代,传统的福利观念开始被打破,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探索更多能有效减轻农村苦难的方法实践中,开始认真尝试西方的福利理念和做法。没有对这个时期的讨论,将很难解释现代福利制度是如何在中国出现的,新中国的福利体系是如何建立的。这个时期是中国从传统福利体系向现代福利体系转变的重要时期,很少有书籍和文献对这个时期的中国福利进行直接讨论。关于这个主题的文献的断裂,可能是当时在那样一个全方位变革的时代复杂的环境和观念所致。本章利用有限的有效数据,试图对这个时期的福利思想和实践变革做个概述。
文章目录
  • 一 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 二 西方传教组织和慈善机构的进入
  • 三 民国政府的政策法规
  • 四 农村自治组织的发展
  •         1.农村信用合作社(20世纪20~30年代)
  •         2.农会
  • 五 知识分子的农村实践运动
  •         1.梁漱溟(1893~1988年)的中国哲学思想
  •         2.晏阳初(James Y. C. Yan,1890~1990年)
  • 六 共产党的农村土地革命
  • 七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