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作者:王松奇 郑晖 殷久勇 杜彦坤 田永强 曾刚 徐义国 李广子 高广春 王震江  郭江山 徐虔  黄鸿星 王明昊

所属图书: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支持

图书作者:王松奇 郑晖 殷久勇

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报告字数:33578字 报告页数:38页
摘要:首先,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繁荣农村经济,是我国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方针。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要求和新举措。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五个方面,论述了“三农”工作战略思路。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构想,并且提出要把建设现代农业放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位,为我国农村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农村资源和农村要素整合问题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课题,对增加资本投入发展现代化农业、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其次,中国村庄发展主要涉及村庄生产化、社区化和民主化三个方面内容,根本问题是村级经济发展问题。我国新农村建设已经进行了六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冲击下,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这里既有农村建设过程中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内生因素的作用,又有外部的体制环境和政府的影响,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再次,确立农村金融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是建设新农村和党中央运用科学发展观破解“三农”问题的新理念和新实践,同时也是增进农民福祉和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应该充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肩负起支持新农村建设与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重任,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信贷结构来着力提升服务水平。最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的比例严重偏低。 造成财政支农资金偏低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与工业相比,农业生产风险高,收益低,政府在决策时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向生产效率更高的非农生产领域,以便满足我国供给小于需求的现实。在工业化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下,资金资源从农村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及工业产业,投资重点也从农业生产领域转移到非农生产领域。金融部门在全部商业化运作后,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价值取向,其天然的资金逐利性,使资金投向效益较好、还款有保证的第二、第三产业。而由于农民的借贷资金量少、借贷主体分散性较强、每笔借贷交易成本高、还款风险高等因素,农村金融支农效率较低。同时农民的宅基地和农房不能抵押或者流动性低造成抵押价值低也限制了农民从金融机构贷款。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新农村
  •         一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         二 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
  •         三 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         四 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措施
  • 第二节 农村资源、农业要素整合涉及的深层次问题
  •         一 农村资源改革和农业要素整合的现实意义
  •         二 农业生产要素优化与合理配置途径
  • 第三节 中国村庄的发展层次
  •         一 村庄发展的主体是农民
  •         二 村庄的发展趋势是社区化
  •         三 村庄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增长
  •         四 在发展不平衡中推进新农村建设
  • 第四节 让金融支持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力量
  •         一 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         二 制定和完善各项金融政策
  •         三 拓宽农村融资渠道
  •         四 扩大金融机构投资范围和方式
  • 第五节 新农村建设中的内生因素与外部因素
  •         一 新农村建设的内生因素
  •         二 新农村建设的外部因素
  • 第六节 财税支持与货币金融支持
  •         一 农村金融服务和财税支持现实情况
  •         二 金融支持和财税支持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