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创新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创新
报告字数:7237字
报告页数:9页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重大自然灾害、群体性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环境污染事件的频繁发生,昭示着全球已进入贝克所预设的风险社会,人们真切地感受到社会风险的存在和影响,以及风险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强烈反差。在此背景下,由道路基础设施、环境、文化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时有发生,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农村公共产品是相对于农民自己或者家庭消费的“私人产品”而言的,是在农村地域范围内,农村居民消费享用的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资或服务产品。
文章目录
- 一 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之必要性
- 1.群体性事件增多引发政府治理能力弱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创新是新形势下的当务之急
- 2.城乡差距过大引发的心理失衡诱使社会风险程度增加,缩小城乡供给差距是降低社会风险的有效途径
- 3.民族众多,多元价值观冲突激化社会矛盾,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势在必行
- 4.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恶化凸显乡村治理风险,创新供给模式迫在眉睫
- 二 创新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制约因素
- 1.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制约了公共产品供给总量的增加
- 2.单一的供给主体制约了供给方式的多样化
- 3.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制约了供给需求的表达
- 4.低效的供给管理制约了供给质量的提升
- 三 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对策建议
- 1.创新供给主体模式,提升供给质量,减少供给质量风险
- 2.创新供给资金筹集模式,增加供给总量,防止供给总量不足引发的社会风险
- 3.创新供给决策模式,满足村民的供给需求,降低供给决策风险
- 4.创新供给方式,提高供给效率,弱化社会风险的诱因
- 5.创新监督模式,强化责任追究机制,抑制供给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