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有效治理路径选择
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有效治理路径选择
报告字数:19790字
报告页数:23页
摘要: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稳定更是压倒一切的力量。但这种稳定的实现有赖于社会中各种力量的均衡发展,尤其是具有原子化个人的弱势群体——西部少数民族农民常常在社会发展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只能采取越级上访、聚众“抗法”等非制度化方式维护自身权益。为此,要减少乡村社会的风险,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必须首先保证西部民族地区乡村的稳定。而要做到这一点,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行为选择就比较关键。
文章目录
- 一 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有效治理标准探讨
- 二 贵州菁口村的经验:访谈提炼与反思
- 三 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有效治理路径选择
-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构筑乡村风险治理的经济基础
- 2.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强化农民的风险意识
- 3.健全“村两委”班子,加强村委会建设,发挥乡村社区精英的彰显示范作用,提高风险治理的领导力
- 4.强化村民的法治意识,依法治村,构建新型少数民族村寨规范,夯实乡村风险治理的法治基础
- 5.转变公共产品供给理念,建立“自下而上”的村级公共事务决策模式,提升乡村社区风险治理的效果
- 6.加强基层政府建设,规范基层政府行为,强化乡镇政府对村民风险需求的回应
- 7.强化村民的社区参与,健全民主管理体制,实现乡村风险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 8.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扶持民间组织,培育抵抗乡村社会风险的内生力量
- 9.重视乡村环保工作,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畅通农民利益表达渠道,降低乡村治理风险
- 四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