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民国“盗跖”河神化与泰山民间意识的演变
民国“盗跖”河神化与泰山民间意识的演变
报告字数:9637字
报告页数:13页
摘要:“盗跖”在古代主流话语中一向被脸谱化为横暴的造反者,但在地方社会却被看成是民众利益的代言人。有清一代,泰山民间社会的“盗跖”已成为能兴风致雨、护佑安全的神灵,甚至有民众为其修建了“盗跖庙”。20世纪20~40年代,由于金龙四大王信仰、“常门”(蛇)信仰与扶乩降神的特殊因缘,泰山上先后修建了两座专祀“盗跖”的大王庙,使“盗跖”明确作为河神顶替了明清时期官方的河神金龙四大王谢绪。泰山河神从官到民的转换,可以说是清代国家祀典在民国时期的地方性传承与变异,颇有“礼失而求诸野”的文化特色。这无疑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民国时期地方民间意识的演变。
文章目录
- 一 私祀:“盗跖”与金龙四大王
- 二 河神“盗跖”顶替金龙四大王
- 三 “盗跖”化蛇与民间扶乩习俗
- 四 河神“盗跖”信仰的文化传播与精英态度
- 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