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社会投资的理论与实践——十国社会投资政策比较与启示
社会投资的理论与实践——十国社会投资政策比较与启示
报告字数:13943字
报告页数:16页
摘要:二战以来,社会政策的发展范式经历了多次调整。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凯恩斯主义范式对福利国家建设和改善收入再分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随后,倡导削减福利国家的新自由主义范式主导了社会政策的发展思维。2008年的金融海啸使人们开始反省和质疑新自由主义的发展范式。在此背景中,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投资视角被作为一种替代性的、正在浮现的新发展范式被极力推崇。社会投资视角的提出是对后工业社会中知识经济成为主导以及社会风险的不确定性所作出的积极回应。它具有两大理论渊源,一是北欧式的社会民主主义,二是盎格鲁—撒克逊式的第三条道路。社会投资视角强调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倡导社会政策的发展要从消极转向积极、从修复转向准备。通过比较十国的家庭政策、公共教育政策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开支,文章发现各国的社会投资发展导向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预言社会投资已经成为社会政策的主导发展范式还为时过早。研究结论启示我们要及时调整社会政策的发展战略,并重视各项社会投资政策对国家竞争力建设的重要性。
文章目录
- 一 导论: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
- 二 社会投资理论:浮现中的社会政策范式
- 1.社会投资理论提出的社会背景
- 2.社会投资理论内涵
- 3.社会投资理论与相关理论的差异
- 三 社会投资实践:十国比较
- 1.社会投资政策
- 2.家庭政策与社会投资
- 3.公共教育政策与社会投资
- 4.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与社会投资
- 四 各国社会投资政策的比较
- 五 结论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