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社会救助对象“瞄偏”成因与“纠偏”举措——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例
社会救助对象“瞄偏”成因与“纠偏”举措——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例

作者:赖志杰

赖志杰##杨团 房莉杰

所属图书:当代社会政策研究(九)

图书作者:杨团 房莉杰

出版时间:2014年08月

报告字数:9548字 报告页数:13页
摘要:社会救助的性质决定了其对社会成员实施的救助必须是有选择的。确定救助对象包括制定保障标准和对申请者进行家庭经济状况调查两个步骤,在实施的过程中因制定的保障标准偏低、申请者存在“福利欺诈”与“弃真错误”、社会救助服务人员审查不力与“取伪错误”、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缺乏可操作性的核对方法等会导致救助对象“瞄偏”。“纠偏”的有效举措包括适度提高保障标准以扩大覆盖人口及提升保障水平、加强社会救助人员队伍建设以提升审查业务水平、建立有效的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机制以规范核查行为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以明确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同时,加强制度宣传也有利于提高“瞄准度”。
文章目录
  • 一 社会救助对象的确定
  •         (一)制定保障标准
  •         (二)对申请者进行家庭经济状况调查
  • 二 社会救助对象确定中的“瞄偏”及其成因
  •         (一)社会救助对象确定中的“瞄偏”
  •         (二)社会救助对象“瞄偏”的成因
  • 三 社会救助对象“纠偏”的举措
  •         (一)适度提高保障标准以扩大覆盖人口及提升保障水平
  •         (二)加强社会救助人员队伍建设以提升审查业务水平
  •         (三)建立有效的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机制以规范核查行为
  •         (四)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以明确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
所属图书目录
MORE+ 推荐图书
MORE+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