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从坝区到山地:土卡河村傣族的生计变迁与文化模式
从坝区到山地:土卡河村傣族的生计变迁与文化模式
报告字数:12101字
报告页数:17页
摘要:生境影响着一个族群的文化类型,居住在坝区和山地的民族因此具有了相应的文化体系和身份标识。作为生境适应的主要表现,生计方式的选择直接反映着族群对于文化建构的能动性,土卡河村傣族从坝区迁徙到山地的生计变迁和文化模式形成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在迁徙后,传统的捕鱼生计在文化调适中得到延续,在橡胶种植之前的数十年中,他们依然保持着坝区渔民的文化特征,并与周边山地民族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生境的变迁,土卡河村傣族将种植橡胶作为经济行为的主导,以耕种为主的山地民族文化也逐渐出现在其文化体系中,这一文化体系兼具“渔民”与“耕农”的身份特色。可见,在民族地区的社会转型期,族群的能动性——而非地理生态环境,成为文化模式延续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文章目录
- 一 土卡河村傣族的迁徙与文化表征
- (一)地理与人口
- (二)迁徙历史与生境变化
- (三)亲属集团
- (四)居住格局
- 二 捕鱼:传统生计方式的延续与调适
- (一)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利用
- (二)山地渔民的捕鱼技能
- (三)捕鱼的禁忌和文化
- 三 橡胶种植:作为山地民族的文化适应
- (一)村民视野中的生态变化影响
- (二)渔船控制的生活秩序
- (三)婚丧习俗的变化
-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