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北疆的游牧文化遗产、传统知识及其保护
北疆的游牧文化遗产、传统知识及其保护

作者:迈克尔·L.祖科斯基

迈克尔·L.祖科斯基##郝时远 奥塞·科拉斯 扎洛

所属图书:当代中国游牧业

图书作者:郝时远 奥塞·科拉斯 扎洛

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报告字数:15911字 报告页数:18页
摘要:牧民掌握着一整套富有鲜明文化特色和价值的技巧与技术, 是牧民的文化遗产, 它不仅依赖草原环境, 而且与草原环 境有着辩证的关系。 千百年来, 草原决定着牧民的生活方式, 而牧民以灵活、 变化的方式通过移动性来适应变化着的降水及其对植被的影响。 在中国北部贫瘠的新疆地区, 说突厥语和蒙古语的牧民拥有在高山、 山坡和平原畜牧的悠久历史, 他们将牲畜从一个牧场转移到另一个牧场。 从历史上看, 高地牧场被雪覆盖, 不适宜在冬季使用, 北疆的牧民于是使用更温暖的低地牧场。 随着夏季冰雪的融化, 山里的高地牧场和水资源得到使用。牧民基于移动性、 高度迁移和机会主义战略的生活方式, 正是对不可预测的自然资源的文化上的适应性使用。 保护和保持新疆牧民文化遗产的能力正在受到威胁。 这个威胁并不是来自畜牧业本身,而是来自非畜牧的政治经济因素对他们移动性的限制。 在中国过去3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 政治和经济条件的改变并非有利于牧民, 因为国家从计划经济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 在市场经济中, 新的价值观日益附着在牧民传统的牧场, 畜牧业本身的价值观被大大削弱。
文章目录
  • 北疆的游牧业和文化遗产
  • 牧民和保护区
  • 传统知识与保护
  • 结论
所属图书目录
MORE+ 推荐图书
MORE+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