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国债的性质与国债发行的转变
国债的性质与国债发行的转变

作者:钱津

钱津##钱津

所属图书:直面现实

图书作者:钱津

出版时间:2011年04月

报告字数:5264字 报告页数:9页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国债的发行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风雨路程。从非市场化的发行到市场化的发行,经历了一个相当曲折的过程。从小规模的市场化发行到大规模的市场化发行,也曾有过惊险的跳跃。1981~1988年,年发行额由48.66亿元增至188.36亿元,年均发行额75亿元;1989~1993年,年发行额由226.12亿元增至381.32亿元,年均发行额310亿元;1994~1997年,年发行额由1028.27亿元增至2411.79亿元,年均发行额达1700亿元;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年发行额由3808.77亿元猛增至2001年的5004亿元,年均发行额突破4370亿元。2002年发行额达5679亿元,2003年计划发行额达6154亿元。但是,在市场发行国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相比现代资本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的国债发行是很不规范的,至今仍然是在传统经济体制的运作模式之内操作。因此,为了切实推进中国国债市场的建设,我们有必要从准确认识国债的性质出发对国债的发行作更为深入的理论探讨。
文章目录
  • 一 财政发行国债不同于银行吸收储蓄
  • 二 规范国债发行的具体要求
  •         1.由主要面向居民发行转为主要面向金融机构发行
  •         2.由发行与银行储蓄同样品种的债券转为发行与银行储蓄品种不同的债券
  •         3.由委托银行向居民个人发行转为财政部门自设国债发行机构
所属图书目录
MORE+ 推荐图书
MORE+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