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目标
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目标
报告字数:20217字
报告页数:23页
摘要: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目标可以分为首要目标和附属目标。首要目标主要包括充足性、可负担性、可持续性和稳健性,附属目标主要是指促进经济发展。本报告根据上述指标分析了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目标。在充足性方面,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平均替代率逐年下降,目前大约为48%,作为第一支柱,该替代率水平尚可接受,但应该大力建设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在可负担性方面,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率偏高,企业职工缴费负担较重,不利于扩大社保覆盖面,不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在可持续性方面,从制度结构、制度参数以及财政支出的角度分析,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诸多不利于可持续性的因素,特别是每年大量财政补贴和高额基金结余并存,效率损失严重。在稳健性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来势凶猛,具有来得早、来得快、持续长的三大特征,挤压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政策空间,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造成一定压力,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初步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适应了外部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服务于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
文章目录
- 一 社会保障体系的首要目标和附属目标
- (一)社会保障体系的首要目标
-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附属目标
- 二 目标与差距:以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为例
- (一)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充足性
- (二)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负担性
- (三)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
- (四)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稳健性
- (五)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三 评价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