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交往频率与主观距离
交往频率与主观距离

作者:卢国显

卢国显##卢国显

所属图书:农民工;社会距离与制度分析

图书作者:卢国显

出版时间:2010年09月

报告字数:5522字 报告页数:10页
摘要:从某种程度上看,社会距离测量就是对社会态度的测量。社会心理学在对态度的研究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态度与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态度决定行为,态度是行为的预先倾向或内在的准备状态,我们可以通过态度来预测行为。另一种观点与上述观点截然相反:态度与行为二者不相关。社会心理学研究指出,态度是由情感、行为意向和认知三部分构成的。态度中的情感和行为意向(交往意愿)是本书中社会距离的重要变量。本书将在以下部分分析主观距离(态度)与交往行为之间的相关性,进而探讨态度与行为的相关性问题。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交往频率与心理距离的相互影响
  •         一 信任与交往行为的相关性
  •         二 情感倾向与交往行为的相关性
  •         三 理解程度与交往行为的相关性
  •         四 娱乐行为与主观距离的相关性
  •         五 朋友数量与主观距离的相关性
  •         六 私人领域的交往与主观距离的相关性
  •         七 社会支持与主观距离的相关性
  • 第二节 交往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一 娱乐行为与其他交往行为的相关性
  •         二 交往朋友数量与其他交往行为的相关性
  •         三 就业支持与其他交往行为的相关性
  • 第三节 主观距离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一 信任、情感和理解之间的相关性
  •         二 情感、信任、理解程度之间的相关性
  •         三 理解、信任和情感之间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