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社会距离与户籍制度改革
社会距离与户籍制度改革

作者:卢国显

卢国显##卢国显

所属图书:农民工;社会距离与制度分析

图书作者:卢国显

出版时间:2010年09月

报告字数:26565字 报告页数:37页
摘要:本书着重关注户籍制度产生、发展、废止的原因,以及其作为一种结构性因素所发挥的社会功能。涂尔干指出,一种现象只能通过其他社会现象去解释。社会现象的确切原因应该从那些以往的社会现象中去寻找,而不能从个人意识状况中去挖掘。社会现象的功能必须在这种现象与某种社会目的的关系中,即社会效用的关系中去寻找。帕森斯这样来描述制度化的方式。他指出,制度形成的过程中,互动双方的需要和文化模式是制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户籍制度的形成、发展也是在诸多社会现象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这些社会现象包括互动参与者、互动参与者的需要和当时的文化环境。我们将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探讨户籍制度的结构与功能演变。由于制度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功能,满足不同的需要,所以制度也会不断变迁,有时制度会供给过剩,有时会供给不足。这样,制度会出现阶段性的变化。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户籍制度的内涵、分析框架与阶段性划分
  • 第二节 户籍制度的功能演变与结构分化
  •         一 第一阶段(1949~1957年):户籍制度功能的正常发挥
  •         二 第二阶段(1958~1977年):严格控制人口流动与治安功能的过度强化
  •         三 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 第三节 户籍身份与社会融合:描述与相关分析
  •         一 身份制与市民的代际划分
  •         二 户籍身份与社会距离的关系
  • 第四节 户籍制度的合理性评价与社会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         一 户籍制度的合理性评价
  •         二 户籍制度的合理性评价对社会距离的影响
  •         三 户籍制度对社会距离的影响
  • 第五节 户籍制度改革的建议
  •         一 身份证“一卡通”信息平台的建立
  •         二 成立临时机构
  •         三 修改《宪法》,恢复公民迁徙自由权
  •         四 剥离户籍制度所担负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