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日本经济的刘易斯转折点
日本经济的刘易斯转折点
报告字数:25477字
报告页数:28页
摘要:本文试图揭示在日本的长期经济发展中何时开始不再拥有“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这一阶段在一些经济发展模型中被称为“转折点”,转折点何时出现,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阿瑟·刘易斯(W. A. Lewis,1958)首先提出了关于转折点的概念和理论,预言日本将在20世纪50年代的某段时间迎来转折点。费(J. C. H. Fei)和拉尼斯(G. Ranis)发展了刘易斯的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日本经济,认为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已经到了转折点(Fei and Ranis,1964)。乔根森(D.W. Jorgenson,1966)对上述两种结论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刘易斯所定义的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即使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都未曾被发现过。另一方面,在日本经济学家中,特别是K.Ohkawa,似乎呈主流的观点是:日本的转折点只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才出现。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对日本经济转折点具体时段的系统性研究,并得出一个结论性的说法,这也是促成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本文的第一部分,从理想的转折点理论推导出接近转折点时经济转型的若干特征,并与日本的实证资料进行对比。这些证据使作者作出如下结论:日本的转折点在太平洋战争后的某个时期已经过去。本文的第二部分,对那些支持费和拉尼斯、乔根森得出不同结论的统计性证据,进行了严格的检视。
文章目录
- 一 统计性发现
- 1.生存部门劳动边际生产率的变化
- 2.生存部门工资率的变化
- 3.生存部门中工资率和边际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 4.资本主义部门的劳动供给弹性
- 5.生存部门劳动力的变化
- 6.结论性评论
- 二 其他学者统计性研究的检视
- 1.对费-拉结论的评论
- 2.对乔根森结论的评价
- 附录A 边际生产力理论的横截面数据检验
- 附录B 资本劳动比、劳动生产率和资本产出比率变化的数学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