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色彩与认知——以羌族的色彩词汇为例
色彩与认知——以羌族的色彩词汇为例
报告字数:33151字
报告页数:36页
摘要:17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对于色彩的研究大致存在两种视角:一是自然科学,二是社会科学。而歌德所发起的对牛顿色彩论的批判正是这两种视角对立的反映。其后,在社会科学中随着认知语言学及认知人类学的发展,色彩语汇经沃尔夫(B.L.Whorf,1897~1941)、康克林(H.C.Conklin)、博林(B.Berlin)及凯(P.Kay)诸人的研究的叠加,大致建立了基础色彩语汇BCT档案。然而,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如雅克布森(R.Jakobson,1896~1982)的功能论所揭示的那样,即便是同一语言,但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中,其使用的词也存在差异,在羌语色彩词汇的实际使用中,呈现出了复杂的样态,既不能以神圣/世俗的二元论分出不同的用法,也不能以冷/暖色调完成色彩的分类。在神圣的空间及时间中,羌语的色彩词“白、黑、红”与“白、黑、黄”与博林和凯的BCT一致,在世俗的时间及空间中也呈现“白、黑、黄”构造。由于羌族文化中民俗信仰尚未能形成独立的制度化宗教,因而神圣与世俗的交叉,使得“黄”也进入了神圣的空间与时间中。
文章目录
- 引言
- 一 认知人类学与色彩
- 1.图腾主义与分类研究
- 2.人类学研究与色彩类别
- 二 BCT(Basic Color Term)的成立
- 1.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与BCT
- 2.BCT的修正及丰富
- 3.嘉绒语材料的BCT
- 三 羌族的色彩词汇
- 1.语言学捕捉的羌语色彩词汇
- 2.释比经典与“白·黑·黄”和“白·黑”
- 3.“白·黑·红”构造及宇宙观呈现
- 三 语言学理论与羌语色彩词分析
- 1.语言的功能论
- 2.“语境”与“语域”
- 3.圣·俗空间中的色彩词
- 4.色彩词的相对构造
- 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