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从“孝名为戒”到“孝在戒先”——佛教戒律中国化的一个侧面
从“孝名为戒”到“孝在戒先”——佛教戒律中国化的一个侧面

作者:吕昂 LvAng

吕昂 LvAng##陶飞亚 程恭让

所属图书:宗教与历史(第十二辑)

图书作者:陶飞亚 程恭让

出版时间:2020年03月

报告字数:11093字 报告页数:13页
摘要:“不孝”是佛教进入中国早期遭遇的主要批判之一,佛教在这一方面的回应,以及在戒律层面做出的诠释与修改,是佛教戒律中国化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从经典来看,对于孝这一世俗道德,释尊一向是加以肯定的。但是,佛教并不把孝上升到终极的道德层面。与之相比,儒家却把孝视为一切道德的根源,是超越层面的概念,这是二者最根本的矛盾。因此,中国僧人展开了对佛教孝道观的改造,以使其更贴合儒家传统,适应中国社会。“孝名为戒”就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提出的。“孝名为戒”本是误抄入《梵网经》,中国僧人对其进行了大力发挥。智顗指出,孝与戒的相同之处在于“善”。法藏从无尽轮回,众生父母的角度论证了孝戒的等同性。青丘太贤认为孝与戒统一在“本”上。到了宋代的契嵩,在《辅教编》中就更加直接地将“孝名为戒”理解为“孝在戒先”。明代的云栖祩宏更是在对《梵网经》的注解中将孝的地位推向了巅峰。从“孝名为戒”到“孝在戒先”,反映的是佛教孝观念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文章目录
所属图书目录
MORE+ 推荐图书
MORE+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