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个体化、公共宗教与道德社会学
个体化、公共宗教与道德社会学
报告字数:21948字
报告页数:30页
摘要:在世界主义背景下,跨国的政治秩序并非一帆风顺,除了带有康德笔下世界和平的美好秩序愿景,社会冲突、矛盾和对抗也无处不在。当代著名的德国社会学家贝克试图寻找一种支撑世界和平的道德资源,勾勒世界社会和平秩序的美好蓝图。关于此种理论构想,在社会学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涂尔干(2006:42)笔下,道德的本质应该到社会的集体性力量中去寻找,而不是到社会成员的个体心理欲求和形而上学观念中寻找。所有的道德来源于社会,社会之外没有道德生活。面对现代社会的“大屠杀”以及集权主义的危害,鲍曼选择了与涂尔干不一样的道路。鲍曼认为,导致道德能力出现的因素应该到社交的(social)范围内,而不是社会的(societal)范围内去寻求。他坚持一种个体主义的视角,并认为,道德行为只有在与他人相处的背景下才可以想象,而不能把它的出现归因于训诫与强制的超个体机构(鲍曼,2002a:233~234)。从而确立了一种人与人交往的义务性原则。用鲍曼(2002a:260)的话来说,在社会交往活动中道德意味着“为他人负责”,“为他人负责”是主体性的应有之义,而且它是无条件的。以“为他人负责”为标志的道德的朴素形式是主体间关系的基本结构。贝克借鉴了鲍曼这一个体主义的视角,试图为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建立主体间性。但是,在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多元化的社会生活导致多元化的伦理角色,并不存在本质上适用于各种关系的普适性道德律令(Du Gay,1999)。鲍曼笔下刻画的“为他人负责”的“元道德”遭遇到了哲学上的困境。贝克充分认识到了当代社会结构变迁所引起的生活世界多元化这一客观事实,与鲍曼相比,他更加关注当代人的生活世界,不再关注道德的原则问题,而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研究道德行为的生成问题。基于这一认识,贝克从西方传统社会中——只有公民的或宗教形式的个人主义——汲取营养,获取道德资源,为重建当代社会的公共精神呕心沥血。如果这种解释能够成立的话,那么所谓的价值衰落就有一层别的含义,即对于自由的恐惧,其中也就包含着对自由之子的恐惧,后者必须与因内化的自由而引起的种种新的、不同类型的问题做斗争。如何才能把对自主的渴望与对共享共同体的渴望协调起来?在令人困惑的世界中,如何才能把在每个人内心中相互竞争的种种声音聚合成某种指向未来的政治表述和政治行动呢?
文章目录
- 一 “宗教回归”与现代性危机
- (一)宗教与世俗化理论
- (二)宗教的回归与多元化
- (三)现代性危机与多样的世俗化
- 二 宗教的个体化与公共精神
- (一)宗教与道德的分离
- (二)宗教的个体化
- (三)宗教作为公共精神的建构者
- 三 公民宗教与世界秩序的构想
- (一)个体的道德性与“普遍的人”形象
- (二)宗教个体化的意义及其局限
- (三)公民宗教与道德共识
- 四 作为现代性共建者的宗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