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界址之争”:产权红线何以落定?
“界址之争”:产权红线何以落定?
报告字数:4684字
报告页数:7页
摘要: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任务,工作经费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国有农场共同负担。”但从基层实践来看,垦区国有土地确权面临权源不清、权属不明等难题,导致土地确权纠纷不断,“界址之争”成为阻碍国有土地确权的主要因素。基于此,余江县刘家站垦殖场通过理清土地权源、明确土地权属、建立调处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规范化、精准化、机制化”的垦区国有土地确权纠纷调处模式。
文章目录
- 一 界桩起底:开具产权积弊“处方指南”
- (一)追根溯源,建立土地权源“宣传栏”
- (二)据实定界,依托合法界址“证据链”
- (三)机制配套,步入争议调处“专用道”
- 二 界址易地:形成权属异动“有理有界”
- (一)权源清晰,理顺了“旧土”之变
- (二)权属分明,勘定了“属土”之界
- (三)多管齐下,破解了“杂土”之难
- 三 定纷止争:国有土地解决“界址之争”的经验启示
- (一)明晰土地权源有助于理顺产权关系
- (二)“界址之争”平息的关键是机制创新
- (三)农民惯习是解决“界址之争”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