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破坏的历史及原因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破坏的历史及原因

作者:丁文广 王丽娜

所属图书:祁连山生态系统发展报告(2018)

图书作者:丁文广 勾晓华 李育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报告字数:13036字 报告页数:16页
摘要:祁连山是我国西部最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虽然北边和西边是沙漠,南边有柴达木盆地,东边有黄土高原,但祁连山硬生生辟出一片绿洲,成为一座岿然不动的湿岛,阻隔了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的南侵,拱卫着青藏高原乃至“中华水塔”三江源的生态安全,生态地位极其重要。近年来,随着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人口的增加,人们对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中央政府对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报告以社会环境学为基础,通过田野调研、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调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破坏历史,并从森林破坏、矿产资源开发破坏、水电站破坏、过度放牧以及旅游破坏五大方面进行分类统计总结。针对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现状,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导致自然保护区严重破坏的原因,得到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破坏的源头为立法层面“放水”、政策执行力不够、政策实施缺乏独立的监测评估;环境保护监管职能分散;政府绩效考核中缺乏生态考核;忽视相关利益群体需求;缺乏环保意识教育;自然保护区缺少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
文章目录
  • 一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破坏历史
  •         (一)森林破坏
  •         (二)矿产资源开发破坏
  •         (三)水电站破坏
  •         (四)过度放牧
  •         (五)旅游破坏
  • 二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破坏原因分析
  •         (一)政策方面
  •         (二)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职能分散
  •         (三)缺乏生态绩效考核
  •         (四)忽视利益相关群体的诉求
  •         (五)开展有特色的环境教育
  •         (六)自然保护区缺少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
  • 三 结论
所属图书目录
MORE+ 推荐图书
MORE+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