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旅游扶贫可持续性
旅游扶贫可持续性
报告字数:14017字
报告页数:20页
摘要:贵州属欠发达、欠开发的少数民族省份,具有民族贫困与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的双重特征。作为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发展旅游业是贵州民族贫困地区脱贫减贫最优化的路径选择。如何使贵州旅游扶贫可持续,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通过课题组讨论,拟选择政策和体制体系性、主体能力、社会团结与合作水平、社会公正以及自然环境可持续五个维度综合考量贵州旅游扶贫可持续性。
文章目录
- 一 贵州旅游扶贫的历程与阶段性特征
- (一)起步发展阶段(1978~2005年)
- (二)规范提升阶段(2006~2010年)
- (三)项目带动发展阶段(2011~2015年)
- (四)以人为中心的全域旅游发展阶段(2016年开始)
- 二 贵州旅游扶贫的模式与经验
-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花茂模式”
- (二)特色产业发展的“杉坪模式”
- (三)重点景区带动的“梵净山模式”
- (四)“三变”改革推动的“娘娘山模式”
- (五)民族文化创新的“西江模式”
- (六)互联网助推的“好花红模式”
- 三 贵州可持续旅游扶贫的路径
- 四 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 (一)投资与收益不成比例,旅游项目扶贫的风险较大
- (二)暗藏腐败的风险
- (三)贫困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 (四)旅游扶贫难以真正可持续
- 五 贵州省可持续旅游扶贫的对策建议
- (一)以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为抓手,推动“旅游+”,延长旅游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
- (二)以项目为载体,加强对贫困区域农民自组织能力的培育
- (三)对贫困村寨社区进行社会评估的基础上做出旅游扶贫模式选择
- (四)制度创新的基础上,推动外来资本与村寨社区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