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工农业关系的恶性循环
摘要:本章所谓的恶性循环是指,新型工业部门与传统产业部门——农业与农村手工业——之间,在原料、市场、生产组织和技术关联等方面,或在某些方面,或在各个方面,存在着相互矛盾、相互损害的经济关系,其结果是双方共同不利乃至两败俱伤。近代与传统产业有严重制约关系者,主要有机制面粉业、机器火柴工业、机器织布业等。对上述产业的制约主要体现在:在当时条件下,其产品——工业生产的生活消费品,不是广大农村农民所能消费,或消费市场很小,如机制面粉与火柴,在农村中,它们远远不能与传统同类产品——手工制造的土粉乃至火石火绳相匹敌。正因为没有广阔的国内市场,这些工业都未能得到较好发展,在初期就不得不走上少数企业垄断的发展路向。由于现代工商业的影响愈趋扩充,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经济中不受“现代因素”影响的部分越来越少。棉纺织工业的建立一开始就是为了“堵塞漏卮”,减轻因洋布进口所造成的外贸赤字。其宗旨不在纺纱而在仿制洋布。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与农村的传统手织土布发生了冲突。在某种程度上,机制布匹取代了农村土布的部分市场(主要是城市市民的消费市场),常常造成农民家庭手工业的破败和农民经济的巨大损失,这又从根本上限制了机制布匹的农村市场,使近代中国的机器织布业发展的空间一直十分狭小。这也正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端——第一批中外资“织布局”纷纷改为纱厂的原因。进入20世纪后,这种双方互损的状况愈趋明显。1932~1936年,全国纱厂棉布销售量中,外国纱厂生产的棉布从64.4%上升到69.8%,华厂份额不到三分之一。大机器产品尚如此,手工土布的受压之状可想而知。土布失利的更大原因是日本侵占东三省,长江三角洲区域土布丧失最重要市场。南通专销东北的关庄布1920年产量达157万件,1931年只不足4万件,此后更江河日下。洋布泛滥的冲击造成农村土布生产的种种困难和失利,也对以土布纺织业为基本市场的民族机器纺纱工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某些工厂因土布失利而陷入困境;某些工厂改变了以土布业为市场基础的经营方针;更多的厂家则是在继续产纱的同时,加添和扩大了自行织布的份额。这一切都对大机器工业与乡村工业、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协调稳定发展造成巨大影响,致使工厂产纱、农户织布的分工协调关系变为在有限市场中(因洋货已占领很大部分市场)的相互排挤、无情竞争。在洋布和厂布的夹击下,农村土布生产受到重创。土布业失利促使棉纺织工业从困难发展到危机。20世纪30年代,中国棉纺织工业陷入了一场历时近5年的危机之中,危机的主要特征是机纱的滞销和严重过剩,而这正是由农村手织业的失利所导致:“长江向为销纱最多之区,年来京沪路沿线各县之织业日趋衰落,织机大半停工,致使京沪一带购纱甚微。”。在这场重大危机中,一些最著名的纺织企业如上海申新、南通大生都损失惨重。土布业失利,无疑使南通、海门、启东、崇明一带以织土布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生计受到严重影响:“以吾南通有二十万人民的生活,完全靠这花、纱、布三个字上去寻讨”,土布失利“其予平民生计及本公司营业所受影响殊非浅鲜”以下通过近代面粉工业与火柴工业的发展历程来观察问题。
文章目录
- 一 面粉工业的行业特点与农村市场
- (一)洋粉与国产面粉的激烈角逐
- (二)国内面粉工业市场的基本特征与20世纪30年代变动趋势
- (三)狭隘的国内市场与机制面粉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
- 二 火柴工业的行业特点与农村市场
- (一)中国近代火柴工业发展概况
- (二)严重的供过于求和恶性竞争
- 三 中国火柴工业经营方式的特征及后果
- 四 市场狭小、购买力不足是火柴工业难以发展的深层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