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政治区域化的流变——北京政府时期西南边疆滇、川、黔地方政治关系研究(上)
政治区域化的流变——北京政府时期西南边疆滇、川、黔地方政治关系研究(上)
报告字数:18304字
报告页数:18页
摘要:辛亥革命爆发后,唐继尧借援黔之机控制了贵州军政大局,此后“黔附于滇”成为1920年之前滇、黔政治关系的主要特征。1920年之后,伴随南北政治形势的变化,滇、川、黔三省地方政治秩序再次重组。伴随唐继尧统治的日益衰弱,滇、黔地方政治发生分化,袁祖铭对唐继尧的反对,是贵州第二代地方实力派对原有滇、黔政治关系的挑战;滇、黔地方关系新的变化情形日益明显,总体上表现出一种由此前的政治同盟关系向彼此猜忌并对立的关系发展。护国运动之前,滇、川关系就因滇军入川产生矛盾;护国运动后蔡锷督川时期,尚能维持滇、川关系的暂时平稳;蔡氏离职后,形成了滇黔联合控制四川但彼此又相互博弈,同时四川地方势力又不断反对滇黔的政治景象。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滇黔势力逐渐退出四川,但四川仍然陷于纷争形态。总体上,自护法运动之后,长期交织的滇、川、黔三省政治逐步走向分解形态,以往密切的复杂影响关系逐渐减弱,开始出现由“西南”区域政治集团势力向省域势力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的出现,也预示着南北对峙下的新的政治形态的逐步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滇、川、黔三省实力派向省域力量转变,不复“区域集团势力”之面相。
文章目录
- 一 “黔附于滇”:1920年之前滇、黔关系的主要特点
- 二 由“同盟”到猜忌:20世纪20年代滇、黔地方关系的变化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