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江村调查: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
江村调查: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
报告字数:24785字
报告页数:22页
摘要:1936年费孝通在吴江开弦弓村进行的江村调查及在此基础上写成的《江村经济》一书,不仅实现了现代人类学对"文野之别"的历史跨越,也切实推进了社会学、人类学及整个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进程。事实上,无论是对"文野之别"的跨越,还是对社会科学中国化的推动,都与费孝通晚年倡导但青年时代即逐渐养成的"文化自觉"意识休戚相关:就前者而言,成功地实现对自己生存其间的文明社会的洞悉,既有赖于对与汉民族相对应的其他弱小民族的实地考察,更有赖于对来自西方的现代社会科学理论的把握,这两者使得研究者能够相对抽身于自己生存其间的文化,将自己熟悉的场景置于客体的位置;而就后者而言,正是因为研究者对自已的文化有自知之明,他才能够自觉地站在主位立场,借用源自西方但研究者又深知其局限的理论,恰如其分地解释自己的社会。换言之,文化自觉保证了研究者从事研究时"进得来"和"出得去",也赋予了他们在不同文化场景中相互切换,以"他山之石"雕琢中国之"玉"的学术潜能。
文章目录
- 一 触摸江村:缘起与发现
- 二 文化自觉,或如何跨越“文野之别”
- 三 “出得来”与“进得去”:“陌生化”与“他者化”的辩证统一
- 四 从江村走向中国
- 五 社区研究:探寻社会科学中国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