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论抗战时期中共农村社会治理的范式——以陕甘宁边区的“二流子”改造运动为例
论抗战时期中共农村社会治理的范式——以陕甘宁边区的“二流子”改造运动为例
报告字数:12730字
报告页数:17页
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重点以陕甘宁边区的“二流子”改造为切入点,分析了边区政府在改造“二流子”的实践中所显现的农村社会治理范式。据研究,边区政府在对这些消耗生产资源、影响社会生产、政治立场不坚定的“二流子”进行改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管控与管治并存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具体表现为以生产自救、持久抗战为目标,人口管控、局域设防为治理手段,兼有群防群治的治理策略,具备统治和管理的二重性。改造运动的成功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化解社会矛盾,巩固持久抗日的局面。而总结这一范式和中共在陕甘宁边区的治理经验,对于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有启迪意义。
文章目录
- 一 社会治理何以偏向:治理实践中加强“二流子”改造的缘由
- (一)经济动因:克服生产困难,整合有限的劳动资源
- (二)政治动因:社会动员的客观需要
- 二 管治与管控并存:“二流子”改造运动展现的社会治理范式
- (一)以生产自救、持久抗战为目标
- (二)人口管控、局域设防为主要治理手段
- (三)群防群治的治理策略
- (四)管治与管控并行的治理特征
- 三 陕甘宁边区政府社会治理的成效
- (一)提高社会生产率,促进大生产运动发展
- (二)化解社会矛盾,使“二流子”成为合法劳动者
- (三)改善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稳定
- 四 陕甘宁边区政府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
- (一)法治保障是陕甘宁边区社会治理的前提依据
- (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陕甘宁边区社会治理的根本保障
- (三)社会广泛参与是陕甘宁边区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
-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