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社会转型期的“疍民”族群
摘要:笔者在湛江海洋各地采访的渔民,多数是疍家渔民,且年龄偏高,都经历了疍家渔民的辉煌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关心疍家渔民的生存状况,组织他们成立了渔业大队,到60年代为他们围海造地,让他们集体搬迁到陆上居住,疍家渔民的大多数从此过上了定居的生活。硇洲岛疍家,不仅住上了岸上宽敞明亮的房子,红卫渔业大队还曾经是硇洲岛赫赫有名的富裕大队,集体经济繁荣,有自己的远洋渔船,有自己的渔船修理厂,还有自己子弟的小学,这是疍家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疍家过去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但由于过去生存条件差,有些文化传统难以集体展演。渔业大队成立以后,国家把疍家渔民整合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经济共同体”,那时候虽然在官方文件中删除疍民或疍家的字眼,但在疍家人的心目中,在别人的眼里他们还是疍家,但他们已经不是过去的疍家了,他们的日子过得比硇洲岛的农民好得多。当时只允许渔民出海打鱼,而硇洲岛的渔民绝大部分是疍家,疍家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疍家渔民的生活都比一般农民好。80年代后期,渔业大队开始实行承包制,把集体渔船承包给了渔民。渔民与市民一样经历了类似城市中的工人下岗另谋职业;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部分渔民成为渔船的承租者,部分渔民成为为有船人打工的渔工。由于当时没有实行禁渔期制度,渔民过度捕捞、违法捕捞的现象严重,导致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广东省海洋捕捞量呈不断下降趋势:从1999年的194.5157万吨下降到了2005年的172.0459万吨;海洋捕捞每千瓦的产量从1999年的0.8680吨降到了2005年的0.7588吨。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和生产成本的上升,渔船经济效益不断下降,部分渔民转产转业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部分渔民转产转业。但由于渔民受教育程度低,“渔民年龄结构老龄化的趋势,给渔民转产转业、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增加了困难。……渔民退出捕捞行业沉淀成本高。这也是广大渔民不愿转产转业的重要原因。渔民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如果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国家渔民转产政策将有很大困难。”笔者2015年开始在湛江的沿海地区做人类学的调查,调查发现其中指出的问题在现实中都已显现。湛江沿海地区的渔民多数为疍家渔民,可以说疍家渔民经历的变迁,比其他族群更有戏剧性。
文章目录
- 一 企水的疍民
- (1)疍民冯×海访谈录
- (2)渔业管区主任杨×松访谈录
- (3)企水渔政中队叶×伟访谈录
- 二 乌石的疍民
- (1)乌石镇镇南渔业村委会主任石×珊访谈录
- (2)乌石镇镇西渔业村委会副主任唐×二访谈录
- 三 外罗的疍民
- (1)杨老伯父子访谈录
- (2)外罗镇原镇长王×林访谈录
- 四 硇洲岛的疍民
- (1)红卫村疍民吴×文访谈录
- (2)硇洲镇政府梁×生访谈录
- (3)重访吴×文
- 五 广西北海侨港镇的疍家社会治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