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明清珠江三角洲宗族的形态转变——以南海石头霍氏为例
明清珠江三角洲宗族的形态转变——以南海石头霍氏为例
报告字数:38278字
报告页数:56页
摘要:本文以明中叶著名士大夫霍韬的宗族建设为起点,考察霍韬在大宗与小宗名义上进行的宗族实践的不同特点,以及明清时期石头霍氏宗族形态的后续演变。霍韬的大宗建设,改造了传统宗法制度“大宗”的观念,使“大宗”变成了一个涵盖始祖以下所有房支人丁的群体概念。霍韬的小宗建设,通过庞大的积累财产来维持小宗在经济生活上的共同联系。霍韬耗费心血最多的小宗建设,到明后期已逐渐解体,而其重新定义的“大宗”形态的“大宗祠”,在后世仍然作为石头霍氏的礼仪中心。明清之际,石头霍氏各房纷纷以本房祖先为名创立房祠,形成新的祭祀分支。以宗法为外衣的宗族组织原则让渡于以世次亲疏为内涵的房支形态。清中后期,大量社会经济实力雄厚的支派建立起支祠,形成了遍地祠堂的新局面。清后期,珠江三角洲各地普遍出现了文化认同层面的同姓合族浪潮,石头霍氏各房内部出现了一个整合分散支派的新趋势。
文章目录
- 一 嘉靖初石头霍氏大宗祠的创设
- 二 霍韬本支合爨共居的理想与实践
- 三 由大小宗到房支:明清之际石头霍氏宗族的形态变迁
- 四 清代石头霍氏的族谱编修与祠堂兴建
- 五 从祠堂兴建看石头霍氏各房的实力升降
-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