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晋江以工业化破解“三农”问题的启示
晋江以工业化破解“三农”问题的启示
报告字数:3819字
报告页数:6页
摘要:改革开放后,晋江市通过大力发展股份合作乡镇企业,走出一条有晋江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目前,晋江全市有各类专业场(户)2324家。在工业化起步早、发展快的陈埭镇,承包10亩以上的种田大户就有235户,最大的种田大户承包面积达1031亩,形成占全镇2%不到的农户耕种65%耕地的经营格局。二是以工业化“反哺”农业。晋江市利用乡镇企业所创利润上交的集体提留,建立各级“农业发展基金”和“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制度,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一些工业化进程较快、财力较强的镇、村还对承包农户的种苗、机耕、灌溉、植保费用实行部分或全部补贴、代交“三提五统”费用和农业税等。大量的事实证明,晋江乡镇企业已成为对农业的投资主体,凡是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镇、村,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快。三是加快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2002年晋江市27家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实现产值4亿多元,其中年产值超1000万元的12家,27家农业龙头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3000多人,直接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2.5万亩,预计每年可为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农户在产业化经营中从龙头企业获得劳务收入、股份分红收入、农副产品销售收入等3条增收渠道。四是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工业化带动了信息、咨询等为生产和城乡生活服务的各类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的迅速发展,一批规模大、辐射力强、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的农村要素市场迅速形成,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加强,促进了农产品的信息交流以及市场流通。以工业化有效地破解“三农”问题,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稳定。改革开放前,晋江市不仅经济总量小、结构极不合理,而且“三农”问题相当突出。1978年,晋江的农村经济结构形成以农为主的单一结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07元钱,低于当时全国133.57元的水平。改革开放后,晋江市农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促使晋江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经济总量跳跃式增长,有效地破解了“三农”问题,加快了农村小康建设的步伐。到2002年,晋江市三次产业结构已调整为3.4∶55.4∶41;GDP达330.16亿元,23年来年均增长26.16%,翻了七番之多,财政收入达到20.03亿元,经济综合竞争力跃居全国县(市)的前十名。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一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跳出“三农”圈子来谋划
- 二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非农产业
- 三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协调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
- 四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注意提高农民的素质
- 五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