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第四届中国边疆学理论创新与发展高层学术会议问答实录麻国庆致开幕词
第四届中国边疆学理论创新与发展高层学术会议问答实录麻国庆致开幕词

作者:麻国庆

所属图书:中国边疆学理论创新与发展报告...

图书作者:吴楚克 王浩

出版时间:2021年04月

报告字数:2327字 报告页数:4页
摘要:吴楚克老师主办的会议,没有那么多所谓的常规性的动作。充满学术交流的味道,其实是一种“美美与共”的感觉。每年吴老师都要举办一次边疆学会议,其实以前的边疆研究是一种边缘研究,但是我们现在在座的各位专家,真是从边缘走向了中心。边疆研究是中国学术脉络里一个非常有个性的领域。吴老师主办的边疆学会议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我也向吴老师学习一下,套话少一点,但是有一句话必须要说,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莅临中央民族大学!谢谢!我记得,上个星期在这里召开了一次与这个主题相当密切的会议——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暨纪念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发表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因为费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这个理论观点的时候正好是1988年。我记得我跟费先生读博的时候,跟费先生一块到武陵山区调研一个月,因为到外地你会感觉到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近,一日三餐都在一起吃饭,就会聊起费先生为什么会提出“多元一体”这个问题。以我1991年的知识水平,只把它理解为一篇学术论文,并没有把它和国家建设联系在一起。费先生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国一定要关注。”直到我1994年到东京大学留学时,我的一名日本老师的一席话才让我真的感受到这个议题是相当重要的。多元一体格局对于中国的民族研究是相当重要的一个议题。我们任何一个研究都是和国家的整体建设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今天讨论的边疆研究中有很多主题是很有意思的。今天会议的主题是“创新与发展”,在学科建设当中如何进行创新?实际上,从全球化背景来看,我们对于边疆的理解越来越具有前瞻性。边疆根本不“边”,实际上它在中国的学术领域也是非常中心的问题。就相当于我们原来说的民族史,在以前那个时代就是中国历史的边缘,因为其他课程比如地方史、秦汉史等都是主干。但现在看来,民族史就是中国史的核心部分,我也不赞成有些国外学者的观点认为民族史是另外一部中国史。民族史就是中国史的核心。所以我们说边疆研究实际上就是中国史的一个核心研究。我一直觉得边疆研究是中国学界,乃至全球学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上是我说的第一点。我要说的第二点,就是联系我们今天说的人类学、民族学调查,从田野里重新发现边疆,重新评价边疆。这里面涉及几个关键的概念,第一个是区域的问题,这个区域不是一般的区域,而是跨区域。而跨区域本身是一个超越单一的民族国家的概念。从民族国家理论出发,我们如何来反思,特别是从跨疆域社会来反思问题。跨界民族和边疆研究形成一个跨民族、国家的区域社会体系,在这个层面上探讨边疆研究如何创新与发展。从我们的田野资料当中,我们会看到比如东北的俄罗斯族一家兄弟三个人,老大是俄罗斯族,老二是侨民,老三是汉族。你要看他们的身份反映出了什么问题。这涉及我们1949年之后的侨民政策、民族政策以及老百姓之间的身份认同。当看到一个长着俄罗斯人模样的人,讲着一口大碴子东北话时,我会想到一个问题,其实身份认同已经不再是一个核心概念,国家认同才是边疆研究的核心概念。所以在边疆研究当中,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在跨区域当中的国家认同。南开大学的一个心理学教授研究中华民族认同,他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入手。当然他研究得出的结论有待讨论。他提出的核心问题是:在中国的边疆地区,也就是自治区这一类地区,国家认同的指标是最高的,反而上海市的国家认同的指标是最低的。像我是一个出生在内蒙古的人,原来我本科的时候读的是考古学,后来我读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因为从小生活在内蒙古这样一个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所以有这种民族意识,就觉得民族学很有意思。因为从边疆地区出来的人有一种自身的情结。其实包括我们在座的很多学者,包括还没来得及搞这个行当的人当中,有相当一批人是从边疆地区出来的。因为从边疆地区出来的学者有这种情感,有这种民族认同和学术自觉。我们今天谈学术自觉是很重要的。后现代人类学一个很重要的核心概念,就是研究者和非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发现研究者自身的一个成长经历和他的研究目标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我发现,从我们这个民族研究的角度来说也很有道理。所以我想说的第二点也就是如何在田野之中发现边疆。与边疆相关的民族志,我们记录的有很多。包括在座的各位老师,也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其他大学的博士后做研究,对边疆研究做出来的民族志非常多。我认为,我们国内的很多博士学位论文,远远超出了国外的博士学位论文水平。我们要有自信,我们的学术水平根本不会在他们之下。哪怕我们很多学生在国外留学,包括我自己在国外的学生,我都会让他们和在国内的师兄弟比比看,虽然他们用英文写,但是不一定比在国内的学生论文做得好。在这方面吴楚克老师如果有精力做下梳理,那么可以发现以民族志形式呈现的优秀论文不下百篇。论文当中充满了对边疆的流动、跨界流动当中涉及的人的情感。就是说一个民族的公民对祖国的概念或国家的概念如何表达,我觉得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我要说的第三点就是,直到今天的所有研究,比如最近十年的全球人类学研究,离不开流动、跨界。所以跨界和流动就变成了人类学、民族学的一个主题。所以我们说这个边疆学论坛当中呈现的很多论文,实际上也是以跨界和流动为核心的。今天在座的各位老师、各位同行,我们也在跨界,我们没有所谓的学科单一性背景。我们有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政治学和其他不同学科的参与,所以我们都在跨界。跨界正是构成我们中央民族大学这个校训——“美美与共”的一个基本载体。没有跨界,学科是不可能发展的,所以我觉得在这个跨界的背景当中,我们的边疆研究能够更上一个新的台阶,达到知行合一。谢谢大家!(整理人:王金龙)
所属图书目录
MORE+ 推荐图书
MORE+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