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北京市职工队伍状况研究
北京市职工队伍状况研究
报告字数:24733字
报告页数:32页
摘要:北京市总工会于2007年5月至9月组织开展了全市范围的职工队伍状况调查。调查除委托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在全市随机抽取2000个样本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在农民工相对集中的企业抽取1200名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外,北京市总工会还在18个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典型调查单位中随机抽取1000个样本对同类指标进行了补充问卷调查,与零点调查公司合作在全市范围随机抽取3000个样本专门对职工思想状况进行入户调查。同时市总工会就职工队伍基本状况变化和群体利益变化,对18个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典型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典型调查,召开了72次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对各行业不同职业的54名职工进行了重点个案访谈,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
文章目录
- 一 五年来北京职工队伍结构的整体变化
- (一)从数量上看,职工队伍不断壮大,外来劳动者加速向北京市流动是职工队伍变化的显著特点
- (二)从年龄结构看,职工平均年龄有所增长,非公经济单位年轻化,机关事业单位中年化
- (三)从文化结构看,由于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各群体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普遍提高,文化程度有了大幅度提升
- (四)从产业结构看,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的趋势更加明显
- (五)从所有制结构看,随着国有集体经济向其他经济转制,职工从公有制单位向非公有制单位转移的速度加快
- (六)从行业结构上看,随着经济活动与国际接轨以及新兴行业的出现,职工的职业类型与就业方式不断丰富
- (七)奥运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后奥运效应”对职工队伍结构可能产生一定影响
- 二 北京市几大重点行业职工队伍结构的新变化
- (一)制造业职工人数逐年递减,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学历与劳动技能普遍加强,性别差异日趋明显
- (二)交通运输业职工男性比例较高,文化素质有待提高,不同系统职工队伍自然情况共性小、差异大
- (三)建筑业正式职工人数骤减,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成为正式职工的重要特点,施工一线以农民工为主体
- (四)服务业用工形式多样化,劳务用工人数超过企业正式工人,呈现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特点
- (五)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以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职业化、高学历成为人才发展的趋势
- 三 职工内部的群体性特征进一步凸显
- (一)普通工人群体
- (二)商业服务业人员群体
- (三)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群体
- (四)专业技术人员群体
- (五)公务员群体
- (六)待岗失业人员群体
- (七)特殊群体
- 四 职工劳动经济权益实现情况
- (一)职工就业状况基本稳定
- (二)职工收入持续增长,但收入差距问题凸显
- (三)社会保险体系已经健全,制度不断完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但相关政策仍需进一步完善
- (四)特困、困难职工人数有所减少,针对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不断改进,但困难职工生活负担依然沉重
- (五)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但劳动强度过大问题成为职工身心健康的巨大隐患,对一些特殊职业的劳动保护工作还需大力加强
- 五 职工民主政治权利实现情况
- (一)职工民主权利意识增强,但民主参与渠道不尽畅通
- (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建立,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涵盖各种所有制的组织和运行机制亟须完善
- (三)厂务公开制度日益规范,但发展不平衡
- (四)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落实进展减缓,参与决策和监督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 (五)非公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形式不断创新,但认知度普遍不高,推进缓慢
- 六 职工精神文化权益实现情况
- (一)职工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主流符合和谐社会发展需要,各项权益实现状况是影响职工心理、左右社会情绪的关键因素
- (二)职工文化技术素质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得到大幅提升,但“技工荒”依旧是企业迫切需要突破的人才“瓶颈”
- (三)具有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的职工文化活动氛围已经形成,职工精神文化需求引导需进一步加强
- 七 协调劳动关系机制建设状况
- (一)劳动关系法治环境进一步改善
- (二)劳动合同制度逐步改进
- (三)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稳步推行
- (四)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普遍建立
- (五)劳动争议案件呈上升趋势,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亟待完善
- (六)工会组织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八 对调查中所反映问题的思考及政策建议
- (一)进一步解决好职工群众的民生问题,贯彻落实好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
- (二)着力解决好当前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 (三)进一步加强协调劳动关系机制和制度建设,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为推进首都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 (五)加大工会的组建力度,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