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2006~2016年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2006~2016年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报告字数:9910字
报告页数:14页
摘要:仡佬族是我国西南地区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仡佬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记录着仡佬族的历史记忆。然而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巨大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报告通过对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传承人的梳理,探析其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分析总结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实践经验以及积极有效的保护途径。
文章目录
- 一 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状况
- (一)仡佬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二)省级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二 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分布及发展现状
- (一)传承人有老龄化倾向
- (二)传承人性别差异较大
- (三)传承人地域分布集中
- 三 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有效经验
- (一)宣传展示仡佬族传统文化
- (二)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 (三)发展仡佬族民族文化旅游
- (四)建立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 (五)设立非物质文化扶持资金
- 四 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 (一)传统文化保护类型较单一
- (二)传承人面临老龄化的窘境
- (三)法规政策的不健全
- (四)仡佬族语言濒危的影响
- (五)缺乏科学技术保护手段
- (六)公众文化意识有待提高
- 五 探索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途径
- (一)健全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法律体系
- (二)加大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宣传力度
- (三)完善做好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工作
- (四)政府为主导力量,社会共同参与
- (五)建立非遗中心,鼓励科研研究
- (六)积极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 (七)协调好非遗保护与文化创新关系
- (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动非遗保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