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2006~2016年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2006~2016年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作者:王月月

所属图书: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

图书作者:柴立(满) 王伟杰

出版时间:2017年10月

报告字数:11833字 报告页数:17页
摘要:侗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独树一帜,特色鲜明。自2006年以来,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模式上有了一些创新,取得了不少成就。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传承人年龄结构不合理、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本报告认为,通过整合侗族非遗资源、加强文化自觉、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建立数字化保护方式等途径,可以有效地推动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文章目录
  • 一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基本情况
  •         (一)侗族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二)侗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二 侗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情况
  •         1.传承人性别比例差别较大
  •         2.传承人集中分布在贵州省
  •         3.传承人中老年人占多数
  •         4.各批次间数量分布不均且呈下降趋势
  • 三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模式
  •         (一)名录式保护模式
  •         (二)立法保护模式
  •         (三)生产性保护模式
  •         (四)校园传承保护模式
  •         (五)其他保护措施
  • 四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         (一)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后继无人
  •         (二)受省际的地域限制缺乏联动协调机制
  •         (三)保护和传承的法律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         (四)侗语受到现代文化的一定冲击
  •         (五)缺乏利用新媒体进行保护和传承的途径
  • 五 保护、传承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
  •         (一)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特色侗族文化旅游品牌
  •         (二)提高文化自觉,以优化传承人的年龄结构
  •         (三)打破地域限制,建立省际联动机制
  •         (四)加快文化科技相融合步伐,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侗族非遗
  •         (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确保专款专用
  •         (六)推动侗族文化进校园,促进校园传承
所属图书目录
MORE+ 推荐图书
MORE+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