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2006~2016年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2006~2016年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报告字数:16125字
报告页数:21页
摘要: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其整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生存环境变迁、传承人断代、外来文化的冲击等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当前壮族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多重威胁。因此,本报告提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法律法规,优化壮族非遗发展的文化空间,建设配套支持体系等措施,从而增强壮族非遗的功能和效度,达到活态保护、整体保护的目的。
文章目录
- 一 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现状及特点
- (一)壮族非遗在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的分布现状
- (二)壮族非遗在省(区)级非遗名录中的分布情况
- (三)壮族非遗在国家级、省(区)级非遗名录中的分布特点
- 二 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现状及特点
- 三 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基本经验
- (一)颁布相关政策法规,开展法律式保护
- (二)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建立数字性保护
- (三)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生产性保护
- (四)整合资源,形成整体性保护
- (五)培养鼓励传承人,提高传承自觉性
- 四 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 (一)非遗类别的申报缺失,传承人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 (二)保护和传承的法律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 (三)各省(区)间缺乏资源联动协调性
- (四)各方面投入力度的不足
- 五 保护、传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
- (一)加强申报力度,健全非遗名录类别
- (二)健全法制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 (三)密切区域联系,省际联动协调
- (四)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 (五)重视少数民族非遗聚集地的建设
-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