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历史性转折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历史性转折

作者:总课题组 章建刚 陈新亮

所属图书: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

图书作者:陈威 章建刚 尹昌龙

出版时间:2007年11月

报告字数:20143字 报告页数:24页
摘要:2005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获得通过。该《建议》中出现了“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样一种战略规划。这个表述也暗示着,经过近30年市场取向的体制改革,意义变得较为含混的“文化事业”一词,开始彰显出“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内涵。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开始了历史性的转折。2006年9月13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其中“公共文化服务”专辟一章,并被置于“文化产业”之前,占据了令人瞩目的优先地位。内容涉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维护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以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重要工作指向,相当具体详尽。2007年6月16日,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会议充分强调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会议还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以及当前急需开展的工作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文章目录
  • 一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问题的必然性与重要性
  •         (一)我国正在进入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         (二)我国市场取向的改革正进入一个向上伸展,完成社会、政治和文化体制建设的新阶段;公共文化领域的体制改革将成为改革深化的重要标志
  •         (三)我国将进入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阶段;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落实公民各项基本文化权益,培育文化消费、解放文化生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伟大复兴的根本性举措
  •         (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将有力促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形象塑造和中国文化“走出去”
  • 二 公共文化服务概念的理论含义及历史经验
  •         (一)历史地看,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体现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化自觉
  •         (二)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合法性来自市场失灵,要按经济学规律弥补种种市场提供不足,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
  •         (三)当前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临全新重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正经历一次历史性转折
  • 三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成就
  •         (一)随着财政收入的迅速增加,中央及地方财政对公共文化的投入不断增大,“十五”期间投入额已经翻番
  •         (二)公共投入的增加导致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热潮,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已呈网络化格局雏形,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能力正在形成
  •         (三)国家财政持续投入若干专项资金,启动全国性重大公共文化工程,使得公共文化服务在区域和城乡的发展更为均衡
  •         (四)《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刻画了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成为再造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新起点
  • 四 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公共文化需求表达不足,表达机制不健全
  •         (二)与财政和基建投资规模增长相比,公共文化总体投入规模过小,与人民群众增长着的基本公共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         (三)与投入规模相比,投入方式存在问题更大。我国公共文化财政仍然依循传统投入方式,使得有限的财政资金不能发挥最大效益
  •         (四)行政化的公共文化管理体制,既使得有效财政投入不足,又垄断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不合理地限制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
  • 五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以全新方式重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一)基于对今后5~10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判断,我们对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未来前景作以下几点宏观的预测
  •         (二)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的几类中长期政策建议
所属图书目录
MORE+ 推荐图书
MORE+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