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社会救助政策的“负激励”风险及其防范
社会救助政策的“负激励”风险及其防范
报告字数:8316字
报告页数:13页
摘要:以低保为基础的社会救助政策,存在“负激励”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有能力就业的贫困人口缺乏主动就业的动力,依赖低保救助并始终徘徊在贫困边缘。因此,本文通过对现行主要社会救助政策的梳理,并结合实证调查数据,总结归纳社会救助政策存在的“负激励”风险,据此提出防范社会救助政策“负激励”风险的对策。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从中央到地方的社会救助政策梳理
- 一 家计调查以收入和财产审核为主
- 二 救助标准:实行差额救助
- 三 救助权责认定的实践困境:受助者义务履行困难
- 四 受助者再就业的实践困境:分类救助视野下的就业援助政策缺失
- 五 专项救助政策的执行困境:与低保资格简单捆绑
- 第三节 当前中国社会救助政策“负激励”风险分析
- 一 救助资格认定方式单一,难以核准家庭经济状况
- 二 就业收入豁免力度不足,差额补助导致“不鼓励就业”
- 三 就业扶助与激励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受助者自我脱贫能力弱
- 四 救助权责定位混乱,导致新的社会矛盾
- 五 专项救助瞄准偏差与待遇叠加,强化就业负向激励
- 第四节 对策探讨:社会救助政策“负激励”风险的防范路径
- 一 低保资格认定双重考究收入与支出,支出型贫困救助制度化
- 二 根据贫困家庭实际条件,把差异化的“分类救助”落到实处
- 三 准确定位各项救助制度的目标功能,行“针对性”专项救助精准化
- 四 注重权责统一,实现社会救助的权益与义务共担
- 五 建构就业激励机制,落实收入豁免与救助渐退机制
- 六 强化“能力援助”,建立综合性的发展型救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