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安徽省“农业女性化”现状及其影响
安徽省“农业女性化”现状及其影响
报告字数:20753字
报告页数:23页
摘要: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输出大省,安徽省“农业女性化”趋势明显。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女性非农转移滞后是“农业女性化”的直接原因。女性自然生理特征、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农村女性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以及家庭发展的理性选择等造成了安徽省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性别差异。“农业女性化”趋势无论是对农村女性自身发展,还是对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现代化来说,都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同在。安徽省“农业女性化”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政府在制定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时,应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提高农村女性人力资本存量,充分发挥女性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农村女性生存和发展环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村女性非农职业转移。
文章目录
- 一 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性别结构及其变动
- (一)安徽省“农业女性化”趋势明显
- (二)安徽省农村女性劳动力比重位居全国各省市前列
- (三)安徽省各地市“农业女性化”程度存在差异
- 二 农村女性非农转移滞后是“农业女性化”的直接原因
- 三 农村劳动力转移性别差异的原因分析
- (一)女性自然特征限制了农村妇女的非农转移
- (二)人力资本存量不足阻碍了农村女性的非农转移
- (三)家庭利益权衡的理性选择牵制了女性外出
- (四)传统“女主内”的性别角色定位并未动摇
- 四 “农业女性化”对农村妇女自身发展的影响
- (一)“农业女性化”为农村妇女地位提高带来了新的契机
- (二)多因素作用下农村女性仍处于一种与男性不对称的发展环境
- 五 “农业女性化”对安徽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一)农村妇女用她们的勤劳和艰辛换取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 (二)“农业女性化”迟滞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 六 应对“农业女性化”的策略与思考
- (一)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采取有利于农村妇女发展的政策与策略
- (二)提高农村女性人力资本存量,充分发挥女性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农村女性非农职业转移
- (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农村女性生存和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