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为了发展的农业?——一个西南山村农业生态系统对农户生计支持的案例研究
为了发展的农业?——一个西南山村农业生态系统对农户生计支持的案例研究
报告字数:49335字
报告页数:62页
摘要:农业在农村发展中以及对农村发展的作用一直是发展研究领域学术争论的热点话题之一。本文以贵州山区的一个布依族聚居村落为个案,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了农业生态系统对农民生计安全的支撑作用。1.农业生态系统产出及其对农民生计的物质支持;2.农业生态系统作为农民的社会交往空间;3.农业生态系统作为农民知识形成和人力资本发育的源泉。本文研究发现,农业生态系统曾为农户生计提供了稳定的物质支撑。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政策具有明显的“生产力偏向”特征,在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均衡性”方面缺乏得力措施,使得当地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在减少,农业生态系统对外界工业投入品的依赖越来越大,从而变得脆弱和不可持续。与此同时,农户获得资产和控制生计的能力也在日益下降。农业生态系统为农民营造了独有的社会交往空间,通过共同的话题、农业生产互助、集体的节气仪式活动等,增加了农户间的熟悉程度,创造、维持和强化了人际间的社会关系,是维系当地农村社区发展的纽带。但在政府的外来干预之下,人与农业之间原本密切的关系变得疏远,农业的社会组织功能在弱化,不利于农户社会资本的拓展。在农业生产劳动中,农民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人力资本也实现了增值。但是政府主导下的传统农业改造过程中,往往简单地认为科技能够取代当地农民传统的知识体系,排斥农民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农民作为一个有能动性、有创造力的“人”的角色,被忽略掉了。这应是造成农业越来越不吸引人,农民人力资本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总的来看,新中国成立至今几十年来,农业生态系统对农户生计的支持存在间接、割裂、不相关、单一甚至负向的趋势,而这种趋势的后果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退化,农业支持发展的作用弱化。在这一过程中,农业政策的缺位、错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最后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农业政策的核心目标应当从粮食增产转变为改善农户的生计状况;第二,农业新技术的开发和扩散应能促进农民的充分就业;第三,政府应当正视农业提供的社会交往空间的重要性,以支援者而非支配者的身份,来促进农村社区的集体行动;第四,政府本位的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体系长期与农户需求相脱离,应当尊重乡土知识与技能,保护并发扬农民的创新积极性。
文章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本文的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农业生态系统深描
- 2.1 牛阿营村的自然环境概况
- 2.2 牛阿营村的社会经济背景
- 2.3 当地的农业生态系统
- 2.4 农业生态系统的阶段划分
- 第三章 农户生计的物质支撑
- 3.1 农业生态系统对农户生计的物质支撑
- 3.2 物质支撑变化的原因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社会交往空间的形成
- 4.1 农业生产中的农户间互助
- 4.2 基于农业的节庆仪式活动
- 4.3 传统的寨老召集的议论制度及其延续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民知识的形成和人力资本发育
- 5.1 传统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农民知识体系
- 5.2 政府推广的科学技术与农民知识的冲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