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中国农村经济主体的行为分析与制度选择
中国农村经济主体的行为分析与制度选择
报告字数:22243字
报告页数:32页
摘要:在马克思看来,制度不外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一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系统化、稳定化。在制度经济学者眼中,制度无非是一种工具,其作用在于通过制度安排,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一种行为秩序。制度的形成来自于利益最大化的人的行为选择,不同的人由于在社会或生产中所处的地位、所占有的资源、文化特征、计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其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和行为方向与方式会有很大不同,因而产生利益冲突,相互冲突主体进行博弈,博弈均衡时也是制度形成之时。在本质上,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制度的形成与建立,明确了经济主体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设定了他们的行为约束,降低相互交往中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社会走向有序。在这样制度约束下,人们采取行动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当制度有利于人们利益实现时,人们获得强大激励,从而使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相一致,有利于实现参与最大化和激励相容,但这种制度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最大化,则取决于制度的激励方向,只有当制度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时,才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最大化,否则只能使资源实现非生产性配置,因而不利于经济发展,如中国的科举制度和欧洲的骑士制度;若制度妨碍了人们利益实现时,则制度的激励功能不足或丧失,人们就有了改变现存制度的动机,但人们是否采取行动以改变现有的制度约束,取决于变革制度的可预见的收益与变革制度所耗费的代价比较,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或代价时,人们才会采取行动变革制度。
文章目录
- 一 人的行为与制度的起源和变迁的一般描述
- (一)制度人的行为假设
- (二)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制度的起源与变迁
- (三)制度约束下的人的行为
- 二 农地产权制度和经营制度的可能选择集与收益成本分析
- (一)农业的制度属性
- (二)农地产权制度
- (三)农地经营制度
- 三 中国农村经济主体的制度选择与行为
- (一)农户的制度选择与行为
- (二)农村经济组织的制度选择与行为
- (三)政府的农村制度选择与行为
- (四)中国农村制度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