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草地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信号——内蒙古天然草地过牧问题讨论
草地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信号——内蒙古天然草地过牧问题讨论

作者:达林太 郑易生

达林太 郑易生##张晓

所属图书:中国环境安全评论(第一卷)

图书作者:张晓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报告字数:21473字 报告页数:28页
摘要:本文对 “内蒙古草地整体过牧” 的结论进行了方法论的考察,发现用混合加总数据得到的每公顷的牲畜头数,即密度,不是内蒙古自治区草地实际牲畜承载量的合适度量。不同经济类型区对应不同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决定了不同的草畜关系。这意味着有些地方,如半农半牧区和农区的牲畜对草原的依赖程度远小于典型牧区,更不要说工矿区了。而对这一事实的忽视造成了 “ 过牧的统计幻觉” 。
文章目录
  • 一 引言
  • 二 内蒙古草原“过牧”形成的学术渊源
  •         (一)关于“过牧”理论的文献综述
  •         (二)对有关过牧的文献总结
  • 三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 四 内蒙古自治区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的差异性
  •         (一)内蒙古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空间差异性
  •         (二)内蒙古天然草地生产力的时间差异性
  •         (三)长期历史互动形成的内蒙古天然草地不同类型经济区域的特征
  •         (四)不同经济区对应不同的畜牧业生产方式
  •         (五)不同畜牧生产方式对应不同的草—畜关系,对草地实际承载量影响很大
  • 五 内蒙古草地的实际载畜量
  •         (一)内蒙古自治区的牲畜总量变动
  •         (二)按不同经济类型区对牲畜头数的统计
  • 六 对内蒙古草地“过牧”的认定
  •         (一)内蒙古自治区天然草地的理论承载力
  •         (二)重新审视“过牧”:计算各个经济区的“过牧系数”
  •         (三)计算结果分析
  • 七 对“过牧”不准确的认定导致对政策的误导
  •         (一)战略重点被搞乱了
  •         (二)政策的对象搞错了
  •         (三)派生出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扭曲
  • 八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