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由新农村到新型城镇化
由新农村到新型城镇化
报告字数:35420字
报告页数:39页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与之前完全不同的阶段,这种不同在于作为农村制度基石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彻底变化,而并非指生活状况或习俗方面的扭转。土地由私有转为国家所有,在农村地区则为集体所有,农民都是农村集体的一员。从此以后,我国开始进入农村建设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在摸索中前行,经历了跃进、曲折,但并没有脱离发展为民的本质。从1949年至1952年,全国绝大部分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经济成为最主要的经济成分。在1953~1957年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民加入合作社以后,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实行集体所有制;1958~1978年,实行人民公社制。由于“左”的政策,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都受到了破坏,农村经济停滞。农村从1979年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农村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都得了较快的发展,农村面貌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奠定了后来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基础。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明确了新时期农村发展的方向。在经济发展具备一定积累的基础上,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村物质与精神发展水平,扭转“以农补工”的局面,标志着我国农村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从十七大报告中的“区域协调发展”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不难看出城镇化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关键性地位。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中国农村未来之路
- 一 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第一次“分”和“合”
- 二 1958~1978年:人民公社阻碍农村生产力发展
- 三 1979~2005年:改革中的农村——农村土地的第二次“分”
- 四 2006~2011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五 2012年以后:中国农村踏上新征程——新型城镇化
-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与路线图
- 一 引言
- 二 农村发展和城镇化道路的理论探讨及其实践探索
- 三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
- 四 新型城镇化的路线图
- 五 建议和启示
- 第三节 中国传统城镇与新型城镇的比较分析:金融体系创新的视角
- 一 新型城镇与传统城镇的比较
- 二 中国城镇化发展与金融体系的特征
- 三 金融体系“变”与“不变”的思考
- 四 新型城镇化中的金融体系变革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