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十三五”时期社会心理和舆论引导研究
“十三五”时期社会心理和舆论引导研究
报告字数:10449字
报告页数:14页
摘要:“十三五”期间,在完善法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同时,应明确把社会心理建设纳入治国方略,在全社会形成和谐共处、奋发进取的社会心态,使全国人民满怀信心、充满活力地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要从满足民众需求入手,让民众享受安全、愉快、有前景的生活,以“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为理念,激活民众“求幸福、奔小康”的心理动力,使“中国梦”化作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梦想和预期,成为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心理源泉。要进行健康公民人格、契约精神和中国文化气质的养成教育,培育超越家庭的梦想,引导民众守法有德,有序参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以及心理建设,使建设者在公共参与中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人心归仁”是社会心态的基本现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心态的基础。对利益和观念多元化的社会现实,要通过营造平等、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形成各美其美、相互尊重的多元社会观。推动文化、族群、阶层、长幼、城乡、行业等社会类别之间的接触沟通,形成美美与共、和谐发展的包容心态。要借助多重媒体引导社会舆论,要注重社会心理学研究,在观察、调整、培育、引导社会心态上探讨规律,积累经验。
文章目录
- 一 “十三五”时期我国社会心理主要态势
- (一)社会心理需求状况
- (二)社会价值观基本状况
- (三)社会情绪基本状况
- (四)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社会心态特点
- (五)对社会状况的感受与预期
- 二 “十三五”时期社会心态调节和舆论引导的建议
- (一)从满足民众需求入手,激活全民奔小康的心理动力,引导民众修身齐家,守法有德,有序参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心理建设
- (二)引导社会共享价值观念建设,多途径营造共同感,形成社会共识,增强社会凝聚力
- (三)以中国梦作为全民共同的未来预期,调动文化心理资源,适度预期,形成生生不息的发展源泉
- (四)通过新媒体引导社会心态,注重研究社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