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被征地农民的心理适应——珠海市唐家湾镇个案研究
被征地农民的心理适应——珠海市唐家湾镇个案研究
报告字数:31667字
报告页数:39页
摘要:本章是对珠海市唐家湾镇的实地调查与研究,该研究调查对象为居住在该社区且于1988年珠海市统征土地后转变为市民的被征地农民。本章不是单纯以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都市化进程中的农民,而是结合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被征地农民的心理适应上并以此为突破点。当前学术界对农民外出务工的研究方兴未艾,根据柏格·罗达的推一拉理论,人口迁移发生的原因是原住地的推力或排斥力和迁人地的拉力或吸引力。改革开放以来,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经济上的需求自愿自觉离开土地,大量地迁移人经济发达的地区。随着中国乡村的进一步都市化,中国的地方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征购土地的政策,即征用农民的土地,而采用发放土地征购费、安排就业等多种方式加以补偿。千百年来农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土地被征购以后,他们突然获得了大量的资金,代价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面临着突然的文化变迁,农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寻求生存?周晓虹认为这是对变动社会的被动适应。
文章目录
- 一 研究主题与方法
- 二 唐家湾的历史积淀
- 1.历史沿革
- 2.历史上的农渔业生产状况
- 3.代耕农的出现与经济模式的转变
- 4.唐家湾的市镇化与“五个统一”的征地政策
- 三 被征地农民社会心理的实证分析
- 1.征地所带来的深层次困境
- 2.失地农民心理状况的数据分析
- 3.被征地农民心理的跨文化分析
- 四 结论
- 1.关于被征地农民心理的讨论
- 2.未来发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