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中国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阶段、效果与展望
中国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阶段、效果与展望

作者:周振 孔祥智

周振 孔祥智##张德元

所属图书:农业经济学刊 2016年第1期(总...

图书作者:张德元

出版时间:2016年11月

报告字数:25728字 报告页数:24页
摘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标志,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经历了体制转换、市场导向与依法促进三个阶段。进入第二阶段以来我国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农机手供给服务,农户购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进一步深化,农业机械化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在这条道路上,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起到了巨大贡献。我们的实证研究表明:1998~2012年与2004~2012年,农业机械化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度分别为9.79%与8.73%;同时期内,对劳动力转移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1.59%与37.08%;此外,农业机械化还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改进了农业生产方式。我们的研究结论有如下政策含义:第一,今后一段时间内应以农业机械化为政策取向促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四化同步”,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首要任务是补齐农业机械化中薄弱地区、薄弱环节与薄弱品种的“短板”;第二,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经验弥足珍贵,应继续坚持,着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第三,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业机械化功效明显,推进农业机械化仍应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着力点,进一步完善政策的实施。
文章目录
  • 一 引言
  •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阶段
  •         (一)体制转换:1978~1993年
  •         (二)市场导向与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初步形成:1994~2003年
  •         (三)依法促进与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进一步深化:2004年至今
  • 三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
  •         (一)农业机械化与粮食增产
  •         (二)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         (三)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
  • 四 研究结论与政策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农业机械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展望